2019年5月,鄧白氏攜手美國信用調查基金會(credit Research Foundation)和英國皇家特許信用管理學會(Chartered Institute of credit management),在美國和英國對250位財務和信用部門的管理階層開始了一項非正式調查,希望瞭解財務和信用部門的管理階層,目前實施自動化轉型的情況及面臨的挑戰。基於該調查結果,鄧白氏於8月發佈了本期有關財務自動化轉型的白皮書。
如何在數位化的時代裡快速並成功地實踐財務轉型,已成為財務人員關心的重要議題。尤其是近年來竄紅的“財務自動化”概念,已經成為提高財務績效、降低成本、管理風險的關鍵。成功的自動化將使財務部門充分發揮其角色的價值,從日常工作中釋放出更多精力用於制定企業戰略。
鄧白氏近期發佈了《2019第三季度全球商業風險報告》, 報告根據各個潛在影響企業的風險狀況,對企業面臨的最大威脅依序排名,並為各個風險因素評分。排名前十位的風險因素分數則用於計算全球商業影響評分(GBI)的總分。最新的全球商業影響評分顯示,跨境商業前景略有改善,扭轉了第二季度該評分達到歷史最高水準的趨勢,但仍面臨極大挑戰。
鄧白氏2019第三季度全球商業影響評分顯示,儘管較上季度有所改善,按歷史標準衡量,企業面臨的風險仍然很高。2019年第三季度的評分顯示,若無意外,儘管全球經濟正在從2008-2009年的衰退中復甦,隨著全球經濟增長再次放緩,企業決策者仍需持續、謹慎地關注全球商業環境。同時,與政策制定、政治和經濟發展相關的風險,在區域上呈現出分散化和多樣化的特點,這將導致商業環境越來越具有挑戰性。
中國大陸通訊裝置龍頭華為被眾多國家遭禁,並直接衝擊了華為在各國的供應鏈廠商,其中,華為被美國宣告列入禁運名單後,同時間也被提出 2012 年起陸續違反美國對伊朗禁運令而被列入管制清單的5家台灣公司以及2位個人,顯示不單單是大公司,就連小企業也在監督範圍內,因此不要認為,自己是小企業,就比較不可能被遭禁。以華為規模如此之大的企業,與他相關的供應鏈公司都可能面臨突如其來的重大波及,或許華為根基豐厚還撐的住這場風暴,但若是規模、根基不穩固的中小型公司,一但面臨了這樣子的挑戰與風險,台灣的企業應變的能力嗎?
金融科技(FinTech)以爆炸性的速度快速成長,除了帶給所有人便利之外,也變成了有心人士,新興且快速的洗錢工具,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虛擬貨幣的崛起,包含比特幣(Bitcoin)、以太幣(Ethereum)都曾出現驚人的狂飆現象。其中,虛擬貨幣仰賴的區塊鏈,具備去中心化、匿名、分散式帳本、不可竄改的特質,讓人看到新興科技的崛起,而ICO(首次虛擬貨幣發行)更是風起雲湧,讓人眼花撩亂,是創新還是詐騙?是新興科技還是泡沫?是讓科技更先進還是成為洗錢新工具?大家的答案並不相同。
全球市場風險評級變更,整理了2019年6月的風險變化。 本月全球有 2 個市場風險評級上升,有 2 個市場風險評級被調降,以及 3 個全球市場的評級前景趨勢調整。
我們預計,2019年全球實際GDP增長率將從2018年的2.9%下降至2.6%。貿易和投資面臨的政治障礙將加劇對技術/利率敏感型行業的調整,而中美貿易戰自第三季度開始持續升級,將加劇對企業利潤下降的擔憂。
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如今成為最具熱點性的話題,而這些技術也正在對法遵合規行業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與人們普遍的看法相反,這些新興技術並不會取代人類的工作。事實上,它們的目的在於説明人類更加輕鬆,甚至更加快樂地完成工作。
透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您可以輕鬆地從網路上的不同來源收集資料,並假設資訊是正確的。但是,如果沒有統一且值得信賴的來源,來獲得潛在客戶資料並作為決策優先順序的參考,許多商務團隊常常因追逐規模小、進程慢的交易而白白錯失重大機會。
著產業的分工日益明顯,因此供應鏈金融、供應鏈貿易融資逐漸崛起,也就是銀行將優質的核心企業與其上下游企業連結在一起,並提供一個靈活運用的金融產品與服務的融資方式,如蘋果供應鏈、鴻海供應鏈、台塑供應鏈等等。
永續經營是每個企業追求的願景,而現在隨著企業社會責任逐漸更加重要,但若公司其中一環節,甚至是上下游廠商有任何風險漏洞,都會造成企業形象及品牌永續的重大危機。
現代財務人員的角色已提升,除了幫助公司營收成長和控管風險這兩大使命,財務人員需要承擔範圍更大、複雜程度更高的職責。
若不與國際法規接軌,想要走到全球將是舉步維艱,所以要到國外做生意,第一步就是要了解法規變化,不但可以避免自己的利益受損,更有機會開拓出新的市場。
實施法遵合規管理是一項極為繁複的工作,法遵合規團隊不僅需要對合作廠商和潛在客戶進行詳細的風險篩查,更需要對這些商業夥伴的審核流程提高速度和效率。
若不與國際法規接軌,想要走到全球將是舉步維艱,所以要到國外做生意,第一步就是要了解法規變化,不但可以避免自己的利益受損,更有機會開拓出新的市場。
企業面臨的風險已經連續4個季度惡化,跨境業務、供應鏈以及企業盈利能力仍面臨極大的風險
回顧2018年,美國的許多知名企業因陷入財務困境而被迫申請破產保護,還有些企業按照《破產法》第11章申請破產保護,並期望透過新的策略和規劃來進行債務重組和業務重建。不僅僅是零售巨頭易受消費者口味和購買習慣變化的影響,從藥廠和醫療保健公司到製造業,美國許多領域的企業財務狀況都在惡化。
近期的「川金二會」破局,讓北韓全面解除經濟制裁的時間點已是無限期延後,而美國相當重視企業合作商業夥伴的背景,是否商業夥伴列入經濟制裁名單?是否跟經濟制裁的國家往來?這些問題都是企業佈局全球市場時,務必要事前盡職調查商業夥伴,才能降低經營風險,不至於惹火上身。
數據被普遍認為是21世紀推動增長和變革的“新石油”。和埋藏在地下的石油一樣,數據具有改變企業甚至產業命運的力量。根據鄧白氏委託Forrester Consulting展開的一項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每年大約30%以上的企業採用數據為驅動的策略經營模式,而67%的B2B企業表示在未來12個月裡將採用數據分析作為工作重點。
去年初公佈醫療設備安全計畫(Medical Device Safety Action Plan)開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陸續推出510(k)改革計畫、De Novo分類規定徵求意見稿、全新的安全技術計畫(STeP)以及上個月的510(k)最終方案等醫療設備安全相關政策,將於今年公布更多的實際細節。這些都代表著大力推動醫療設備創新的FDA在扶持與監管政策上的全面規劃。
數據存在一些很有趣的現象。如何增進與數據的關係,十分值得我們思考。隱私就是現象之一。全球各地都在發生受不同隱私和數據所有權觀點影響的監管變化或事件。誰控制著數據,數據在不同情況下可用來做些什麼?這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主題,短期來看也難以找到解決方案。我們也知道更多的隱私,意味著更少的數據。或者至少可以說,更少的不同數據或更少的易於取得的數據。數據消耗型技術是否會隨著可用數據流程量和特性的削弱而退步?對關鍵應用又有哪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