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法遵軍備競賽 決勝數據科技力

金融海嘯雖重創全球經濟,但也對產業帶來根本性的改變,以金融業而言,不但風險意識大幅提升,也更重視法遵合規及反洗錢的重要性。由此,台灣銀行公會今年4月公布《銀行辨識實質受益人實務參考作法》,協助各銀行在執行此項客戶盡職調審查(CDD)作業時,能有具體及參考實作方式。

國際上針對反洗錢的監管,主要是參考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FATF)發布的標準。而台灣於2018年接受亞太洗錢防制組織評鑑,雖獲得最佳的「一般追蹤」成績,但根據評審團提出的缺失與改進建議可得知,評審團認為台灣金融業者對於進行自身機構風險評估仍需投注額外心力,對於高風險案件太過仰賴基本資訊的辨識,缺乏相關風險抵減措施,以及「實質受益人」資訊揭露不夠充分。

 目前實務上金融機構取得實質受益人資訊的方式,國內有集保的「公司負責人及主要股東資訊申報平臺」可查詢,但對於實質受益人可能位於海外或公司為其他形式(例如合夥)的案件,則主要是透過客戶填寫證明文件,藉以辨識是否屬於實質受益人,完全取決於客戶的「自由心證」,資訊錯誤的風險相當大。只要客戶故意隱匿或謊報資訊,金融機構在進行後續的審查,即可能出現錯誤。

 很多人以為實質受益人跟「所有權人」的概念相同,但其實FATF並未對其有明確定義,因此如何判斷最終實質受益人是誰,都須個案認定,這無形中增添了金融機構或執法機關辨識的困難度。尤其,現在隱匿實質受益人的手法日趨專業,可能的實質受益人結構往往橫跨數個國家,連資訊取得都很困難,更不用說計算持股比例及畫出股權結構樹狀圖,而這也是金融機構辨識實質受益人時,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近年來,國際知名銀行紛紛在合規與反洗錢方面投入大量資源;至2018年底,全球投資在反洗錢的成本,已高過犯罪洗錢的金額。美國金融監理機構針對不合規的金融業者,裁罰金額動輒上億美元。而台灣於2019年3月將《銀行法》中金融業違法裁罰金額的上限,從1000萬元提高至5000萬元,希望藉此讓金融業正視合規的重要性。

 對台灣金融業來說,合規意謂著法遵成本提高,加上近年國際反避稅、反洗錢浪潮興起,台灣的金融業者若要走向國際,積極擴展海外市場,更須符合國際洗錢防制標準,這對規模相對小的台灣金融業來說,是非常大的負擔。

 幸而相關技術日益進步,「法遵科技(RegTech)」應運而生。其中,資料與數據治理是構成法遵科技的地基。與龐大企業資料庫串連,透過平台及其他資料串接形式(例如:應用程式介面API),已成為金融機構快速取得可靠的KYC(了解你的客戶,Know Your Customer)及CDD的主流方式。

 據管理顧問公司Accenture於2019年中發表的報告指出,綜觀160家銀行、橫跨21國的狀況,數位轉型帶給銀行的利潤提升,主要在於成本降低,而非營收成長。鄧白氏作為全球最大的商業數據提供商,也並未在這場法遵科技浪潮中缺席。透過與鄧白氏數據雲(The Dun & Bradstreet Data Cloud)串聯比對,金融機構可快速識別最終實質受益人,如此一來不僅提高營運效率,大幅省去高額人力成本,金融機構也能更專注在服務客戶上。

 欲做跨國生意,法遵與反洗錢為其中重要的一環。如何透過科技協助做好風險監控,並降低人力成本,將是金融業者未來思考的方向;能夠妥善利用數據及自動化、控制風險與成本的金融業者,勢必成為市場上的最大贏家。

TOP